调结构转方式行业巨头熨平低谷

调结构转方式 行业巨头熨平低谷
很长一段时间内,调整产业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这句话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而言不过是一句口号,现在则意味着更多实质性的举动。而从一定程度...
很长一段时间内, 调整产业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 这句话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而言不过是一句 口号 ,现在则意味着更多实质性的举动。而从一定程度上讲,这是外资机械企业不断挤压的结果。
据清科数据库统计,机械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并购市场上第二活跃的产业,2011年月,近12%的并购行为发生于这个产业,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不足5%。
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改变了竞争格局。跨国公司试图加快在华产业版图的扩展脚步,从6.5亿美元到近9亿美元,施耐德电气、卡特彼勒等外资公司正接连刷新收购金额。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说, 竞争会愈加激烈 。若依靠内生式增长,中国企业仍会明显偏弱,本土企业也得依靠并购来补足竞争力。他们最终占据了主角的位置。据统计,截至2011年10月底的40起产业并购案例中(清科数据),柳工机械、恒天集团等内资企业主导了超过80%的并购案。
并购并非提升自身的唯一方式。当客户购买力降低时 比如近年来的机械业市场,企业开始发挥融资租赁的营销功能,它可以解决客户的现金流压力,也促进了制造商相关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。
某种程度上,融资租赁的确熨平了产业低谷,亦有企业借此实现了颇具爆发力的业绩增长。中联重科2010年约510亿元的营收中,子公司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(下称中联租赁)贡献的业务额已达170亿元,中联租赁总经理助理倪仕水称 2011年可能达到300多亿元。
并购内外有别
为何2011年机械业里弥漫着这么强烈的并购意愿?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、房地产投资等系统性机会的逐步消失让产业 出现了历史少有的陡直下滑 ,莫尼塔研究员马东凡说, 景气度向上周期的末尾,也往往是行业兼并整合的时机 。
机械业PE人士李新颜表示,一线内资企业多是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选择收购对象,他们一般瞄准拥有品牌、技术的公司。这是2011年并购市场上徐工等企业并购行动的主线。
2011限位插销由锥形插块和连接杆组成年5月,确保了我们全部封闭测试区的顺利启动徐工机械副总裁杨东升透露,正以获取液压件技术为目标,收购欧洲的两家家族企业;卧龙控股集团从奥地利买来了欧洲第三大电机生产商ATB集团 统计清科数据,类似海外收购案例数占2011年月内资企业整合案例数的1/3。
本土企业收购来的多是小公司。但被收购企业的规模小并不意味着收购进程的顺利。柳工集团总裁杨一川承认,柳工试图并购波兰HSW下属工程机械业务单元及全资子公司Dressta时的整体思路并不完整, 如果我们并购主机,而其核心部件却被破产拍卖,并购其实对柳工是没用的。 这桩2010年中开始的跨国收购迄今仍未完成。
与柳工的磕磕绊绊相比,施耐德电气从获知北京利德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利德华福)有意出售到6.5亿美元完不过这1转变是由13个国家的共37个火伴方在2017年6月由欧盟资助的RAMSSES(可延续高效力船只的先进材料解决方案的实现及展现)项目变成可能成收购,仅花了1年时间。但事实上,这个速度包含着其耐心和大量准备工作。
负责利德华福并购案的施耐德电气(中国)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、工业事业部总裁修德华(MikeHughes)表示,施耐德电气已经关注了利德华福六七年,眼看着它逐渐占据高压变频器市场近30%的市场份额,早就希望收纳这个细分行业冠军补足自己的产品线,但 施耐德电气从不进行敌意收购 。
温和 (看看当年的徐工收购案)的起点,意味着外资整合内资时面临的 资源投入不足 等问题也可能走向不同的结果。
施耐德电气称只改造利德华福的后台技术等, 我们会保留利德华福品牌,并且让它成为施耐德电气在该细分领域的全球品牌, 修德华说利德华福管理层对加入施耐德电气的反应是 很激动 。
利德华福收购案并非孤例。卡特彼勒也准备 一步步的来 消化8.87亿美元收购的中国年代煤矿机电,国内第三大液压支架生产商。卡特彼勒集团总裁兼CFO爱德华 莱普(Edward pp)表示, 没有比中国更好的机会了, 但他们要确保共赢。上一页 1 2 下一页
化州市试验机宁波工服定做
闸北区过滤网